《中国交通报》:打车软件的繁荣与禁止

今天的文章由曾鹤双和伊利林

本文是我们系列文章中的一篇中国交通运输简报。该系列——cityfix独家报道——分享ld乐动体育网页版登录与中国交通和城市发展相关的有趣新闻和值得关注的研究。目的是帮助那些对解决中国城市化和交通问题感兴趣的人了解中国的相关政策和趋势。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研究分析员Heshuang曾hzeng@wri.org

帮助乘客和司机建立联系的打车软件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被禁止。图片来源:Ernop

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采用导致了共享出行的新解决方案.在硅谷,对拼车或出租车初创企业的投资激增,比如超级双轮马车而且Lyft;而在中国,打车软件的兴起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的繁荣在业内人士和监管机构中引发了恐慌——就像它的崛起一样迅速,这些应用很快就在中国的几个城市被禁止或监管。

与美国的打车软件相比,中国的打车软件没有计费功能,因此不需要使用现金或银行卡。但它们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功能:“一键通话”功能让打车的人可以向附近可用的出租车发送即时语音信息;“Bid-to-Win”功能允许用户提前提供小费,以便在高峰时段赢得一辆出租车;有些还为乘客提供与他人协调拼车的选择。在路况可能非常复杂的中国城市,乘客和司机都受益于一种更精简的方式,将客户与出租车联系起来。

经济繁荣时期

有了这么多的服务,打车软件迅速在中国流行起来。截至2013年7月,中国约有30个打车软件,其中最受欢迎的是Didi-Dache(嘀嘀打车)和Kuaidi-Dache(快的打车).滴滴打车,2012年9月刚刚发布,在北京和广州非常受欢迎,已经被下载了500万次。Kuaidi-Dache,另一个在上海和杭州很受欢迎,已被下载约300万次,每天为10万次旅行提供便利。

打车软件的流行迅速吸引了领先风险资本和互联网巨头的大量投资。2013年4月,滴滴打车融资2500万美元腾讯2013年5月,快的打车获得了一笔未披露的数百万美元投资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络。

这一禁令

然而,就在这些公司开始新一轮积极扩张后不久,中国政府开始禁止这些应用程序。2013年5月,深圳市要求所有出租车司机下架这些应用程序;今年7月,北京交通管理局要求所有出租车应用停止使用“投标赢”功能,并与公共调度平台集成订位价格受管制.上海也计划在今年8月对这些应用进行类似的监管。

根据政府官员的评论,出租车应用程序被禁止,因为“投标赢”功能违反了现有的价格规定,导致市场不稳定。由于出租车在中国被视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政府觉得有必要确保app不会增加普通市民的交通成本。

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政府干预。打车软件不仅能动员注册出租车,还能帮助未注册的“黑出租车”招揽生意。在北京,尽管该市人口增长了50%,但在过去10年里,有牌照的出租车数量被限制在6.6万辆。据估计,该市无所不在的“黑出租车”数量几乎与有牌照的出租车数量相当。有了出租车应用程序,这些未注册的司机可以搭载乘客,被警察抓住的风险也更小。

最后一个但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应用程序对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调动私人车辆作为出租车,应用程序威胁到现有出租车公司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这些公司往往与监管机构关系密切。此外,他们的行动挑战了政府的权威,包括破坏了建立公共出租车呼叫中心的官方计划。

进取

与美国同行不同,谁经常在法庭上争取权利在美国,中国应用程序开发商很快改变了战略,同意与政府合作。他们在应用程序上加强了对出租车司机的验证过程,并与公共出租车呼叫中心共享了他们的后端交通数据。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与强大的监管机构合作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这些规定不仅增加了运营的复杂性和成本,也让应用程序更难脱颖而出。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这些应用程序吸引司机和用户的成本更高。Yaoyao-Zhaoche(摇摇招车)是规模较大的打车应用之一据说已经濒临破产.一些较小的应用程序也放缓或停止了扩张。这个新兴行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些打车应用程序能否生存下来,并最终找到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还是这种繁荣是短暂的?

快滴打车首席执行官陈伟星今年7月在《福布斯》中国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做赔钱的生意他提醒读者,像打车应用这样的创新往往需要时间。“只有那些有激情和信念的人才能活到最后一天,”陈凯歌写道。他认为,开发这些应用程序的企业家并不是为了赚快钱,他们的动机是改善中国交通系统的愿景。

该行业继续发展并适应新形势,领先公司与其他合作伙伴和资助者合作以获得更多资源。滴滴打车最近宣布了应用内叫车服务微信这是一个拥有超过3亿用户的流行移动通讯工具。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滴滴打车也发布了他们最新的地图应用,支持打车功能。回到美国,优步最近在法庭上宣告胜利与波士顿市政府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并正在寻求另一轮大规模融资TPG的估值为35亿美元.该公司正在美国以外大举扩张,并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推出。

现在对中国打车软件的未来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只能希望企业家们继续创新,政府将对新的解决方案持开放态度。这两方有能力为中国城市提供更好的交通。

本文由曾鹤双和伊利林.林伊丽(Yili Lin)是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MBA毕业生。他曾在大众汽车担任产品经理,并在巴克莱资本担任并购助理。

右菜单图标
Baidu
map